江小仙 发表于 2023-7-11 17:06:26

江津与番苕:远道而来的番苕

远道而来的番苕此人名叫曾受一,广东云浮人。乾隆三十年(1765年)曾受一从四川珙县调任四川江津县令,此时的江津已连续三年大旱,饿殍遍野,为救饥馑,他一到任,即捐献出俸禄购买粮食,用以救济灾民。民国版《江津县志》记载道:“乾隆三十年来篆吾津,值愆阳三载,民苦流离,公捐俸购谷千余石,立义仓,倡‘救命会’以贷不足,民赖以存。”然而救得一时救不了一世,曾受一把准了江津民生根本问题,在于粮食产量不高,想到了已在广东沿海种植、能做口粮的番苕,便派人到广东沿海购买番苕种子,并特意吩咐要从菲律宾走私船“蕃舶”上购买正宗种子。种子用马匹驮载,经“湖广填四川”两广移民所走的陆路古道运回江津后,曾受一又亲协夫人一道在县衙后花园试种,引种头年,番苕大获丰收。乾隆版《江津县志》中写道:一种红薯传自番地,又名番薯,其养人几与稻米同功。凡河边沙地及土带沙者最宜。其种法:春间将薯种秧,夏秋间取薯秧苗埋沙土中,至冬结实满地,以犁翻出,使人随后捡之。民国版《江津县志》
乾隆版《江津县志》
“番苕”名称的由来及推广曾受一重视农业,不仅亲自试种积极推广,还写了“劝农诸条”和“劝农歌”等,号召百姓积极耕种。清朝光绪版《江津乡土志》中记载,“番薯性同粳米,最能养人,过荒年民无菜色。”,江津基本解决饥荒,百姓欣喜若狂。因这种薯类引自“番邦”,江津人便称为番苕。曾受一生日为八月十五日,为纪念引进者曾公,江津农耕崇拜民俗以此日为番苕生日,农时待番苕生日过后才收挖。1786年,清廷发现四川番苕种植效果极好,乾隆皇帝诏令在全国推广。后期,江津不断探索番苕的品种,以提高产量。据《江津县农业志》记载:“民国时期引进了洋红苕和南瑞苕”。1954~1984年,又陆续引进推广过“华北苕” “胜利百号” “宿芋苕” “北京二号” “开花苕” “川薯27” 和“徐薯18” 等品种。1992年,红薯生产以“南薯88” “渝薯34”和“徐薯18”为主栽品种。经过几十年的育种引种,当前江津区主栽品种有传统育种:潮薯1号、徐薯18、南薯88、万薯7号;引进的新品种:烟薯25号、普薯32、渝苏8号等。《江津乡土志》
番苕的产量:从自食到外销作为主食,番苕脂肪很低,淀粉含量比普通主食少,而且饱腹感很强,有着“半年粮”之称。且营养价值丰富,可补脾胃、养心神、益气力、除宿瘀脏毒,在具有防癌保健作用的12种蔬菜中,名列榜首,被誉为“抗癌之王”。但番苕受冻害、病害、水渍后易腐烂,根据《江津县农业志》记载,人们因此采取了深丘和中低山地区在干燥无水渍的地方开窑贮藏,浅丘平坝地区多选干燥、背风、温暖的屋角堆放的方式进行储存。1973年,推广防空洞窑贮苕。1976年,推广高温大屋窖贮苕。当年,建防空洞窑2000多个,高温大屋260个,共贮鲜苕1500万斤,腐烂率为8.2%。1978年,防空洞窑增至4987个,高温大屋窖增至1428个,共贮鲜苕7500万斤,出窑率为95%。1982年以后,户营为主,采用小堆小密贮苕。通过种植和贮藏,在粮食紧缺年代,番苕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,不仅是人们的“半年粮”更是“救命粮”。

民国版《江津县志》
番苕,这一外来引进物种,258年来在江津这片热土上,已从最早的“救人饥荒”到努力高产“吃饱肚子”再到绿色农业“吃得安全”后到富硒产品“吃得健康”。它帮助和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江津人刻苦耐劳、勠力同心、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和埋头苦干、生命不息、奋斗不止的进取精神。
供稿单位:江津区地方志研究中心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江津与番苕:远道而来的番苕